禮樂文明
第一篇: 什麼是禮?
第一篇: 什麼是禮?
華夏復興講的無外乎禮樂文明四字,說起來很淺白,但也可以很深奧。
首先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禮,什麼是樂,什麼是禮樂?接下來我們就會繼續問為什麼我們需要禮樂?禮樂帶來的又是什麼?
自古以來,華人自稱是禮儀之邦,是華人的人文精神的一種表現。這時候可能有人會反駁說:“你這傢伙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,根本就是個搞活動的,硬要往高端去靠攏。我們的生活有沒有禮,也沒感覺出來有多重要,而禮多的人更讓人覺得作!”,但我們翻開報紙,甚至現在刷些社交媒體,我們不難發現一些“失禮”甚至”無禮”的事引來社會的反彈與不滿。看到這些事件,禮多了還作麼?
那麼我們有回到第一個問題“禮是什麼?”,首先我們要知道禮是把人和禽獸區別開來的界線。我們都有讀過科學,常識,我們都知道人其實是一種動物。那麼我們有憑什麼什麼覺得自己有別于動物呢?《禮記·曲禮》有那麼一段話:
首先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禮,什麼是樂,什麼是禮樂?接下來我們就會繼續問為什麼我們需要禮樂?禮樂帶來的又是什麼?
自古以來,華人自稱是禮儀之邦,是華人的人文精神的一種表現。這時候可能有人會反駁說:“你這傢伙老王賣瓜,自賣自誇,根本就是個搞活動的,硬要往高端去靠攏。我們的生活有沒有禮,也沒感覺出來有多重要,而禮多的人更讓人覺得作!”,但我們翻開報紙,甚至現在刷些社交媒體,我們不難發現一些“失禮”甚至”無禮”的事引來社會的反彈與不滿。看到這些事件,禮多了還作麼?
那麼我們有回到第一個問題“禮是什麼?”,首先我們要知道禮是把人和禽獸區別開來的界線。我們都有讀過科學,常識,我們都知道人其實是一種動物。那麼我們有憑什麼什麼覺得自己有別于動物呢?《禮記·曲禮》有那麼一段話:
“鸚鵡能言,不離飛鳥;猩猩能言,不離禽獸。今人而無禮,不亦禽獸之心乎。夫為禽獸無禮,故父子聚麀,是故聖人作,為禮以教人,使人以有禮,知自別與禽獸”
上面一段話,白話些就是鸚鵡能學說話,猩猩能模仿人類動作,但我們依然把它們歸類為禽獸,畜生。今天我們常有一詞“衣冠禽獸”,不正好說明了人無禮是一種怎樣的狀態。《禮記·曲禮》也說:“人之所以為人者,禮義也”
上面一段話,白話些就是鸚鵡能學說話,猩猩能模仿人類動作,但我們依然把它們歸類為禽獸,畜生。今天我們常有一詞“衣冠禽獸”,不正好說明了人無禮是一種怎樣的狀態。《禮記·曲禮》也說:“人之所以為人者,禮義也”
除了禽獸的區別,禮也是文明和野蠻的區別所在,看悠悠人類歷史,我們常說這是野蠻時期,文明時代。那麼是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區別野蠻和文明呢?我們華人自古以來都是以“禮”來作為標準。自古華夏自稱“華”或者“夏”而把四方其他民族稱謂“夷”,”蠻”,”狄”和”戎”.中原華夏文明發達,禮制健全,而四方四夷則處於遊牧狀態。生活與四季掛鉤,生活也沒有保障,所以也常到中原搶奪。甚至連周天子也深受其害。而當時管仲起來“尊王攘夷”,而保衛了華夏文化和民族。孔老夫子對其點讚說:微管仲,吾起披髮左衽矣,韓愈也在《原道》一書提到,如果夷狄學習禮儀,我們就應該“中國之”,而相反的諸侯如果放棄華夏禮儀,形如野人我們只能“夷之”了。
還有禮也是華人對於自然法則尊重,華人相信天人合一,遵從大自然,認為自然有天地,春夏,秋冬。《周禮》設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,一周天有三百六十度,所以六官里有三百六十個官職等等。。。《禮記·禮運》說到:“夫禮必本於天,動而之地,變而從時,協於分藝”。進而追求禮的規律和自然。讓社會進步之餘依然和天地保持和諧。
禮甚至是社會上的倫理與次序,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。而禮讓人在各種利益的面前和諧相處。儒家把社會的各種關係歸納為:夫婦,父子,兄弟,君臣,朋友五種,稱為五倫或五常。如果沒有禮,這五種關係會變得複雜混亂。有了禮,那麼我們各種場合,各種狀況都好應對。打個比方我們出席宴會,常常不知道往那裡做,遇到主人家該如何,遇到其他賓客又當如何?禮在處理五倫關係時有一種原則:夫婦有別,父子有親,長幼有序,君臣有義,朋友有信。打個比方,上班族,如果老闆對員工不好,員工自然會離職。員工不負責任,老闆自然也不會重視,就好像孔老夫子所說的“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”,體現一種禮尚往來的原則。
還有禮也是華人對於自然法則尊重,華人相信天人合一,遵從大自然,認為自然有天地,春夏,秋冬。《周禮》設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,一周天有三百六十度,所以六官里有三百六十個官職等等。。。《禮記·禮運》說到:“夫禮必本於天,動而之地,變而從時,協於分藝”。進而追求禮的規律和自然。讓社會進步之餘依然和天地保持和諧。
禮甚至是社會上的倫理與次序,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。而禮讓人在各種利益的面前和諧相處。儒家把社會的各種關係歸納為:夫婦,父子,兄弟,君臣,朋友五種,稱為五倫或五常。如果沒有禮,這五種關係會變得複雜混亂。有了禮,那麼我們各種場合,各種狀況都好應對。打個比方我們出席宴會,常常不知道往那裡做,遇到主人家該如何,遇到其他賓客又當如何?禮在處理五倫關係時有一種原則:夫婦有別,父子有親,長幼有序,君臣有義,朋友有信。打個比方,上班族,如果老闆對員工不好,員工自然會離職。員工不負責任,老闆自然也不會重視,就好像孔老夫子所說的“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”,體現一種禮尚往來的原則。
現在的我們,一提起禮,就是一些握手問好,噓寒問暖,送禮問候等等,甚至“繁文縟節“四個大字。但事實禮其實甚至涵蓋了國家典章制度,我們常說周公制禮,禮樂崩壞。這個禮字說的是國家甚至是民族的綱紀。比如周禮的六官制度。分封制度。甚至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”,祭祀不等於迷信,而是人類對於自然的一種尊重,祭祀日月,山川,感謝自然賦予我們的資源,讓我們學習如何去尊重和保護大自然,又有祭祖,讓我們學習慎終追遠,謹記家族傳統,為家族貢獻甚至努力做好一個人,不為家族丟臉。
禮還是一種行為規範和體現,《禮記·曲禮》說“道德仁義,非禮不成;教訓正俗,非禮不備;分爭辯訟,非禮不決;君臣、上下、父子、兄弟,非禮不定;宦學事師,非禮不親;班朝治軍、蒞官行法,非禮威嚴不行;䌧祠祭祀。供給鬼神,非禮不誠不莊。是以君子恭敬撙節,退讓以明禮”。這一段話,簡單扼要的把禮對許多事情的體現說得很清楚。比如說祭祀,孔老夫子說“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”,當你祭祀誰,就要誠心覺得誰就在那裡,以恭敬之心祭祀,不然就是虛禮,祭祀都沒體現出真誠與敬重。現在很多所謂的祭祀奢侈鋪張,參禮者沒明白到底祭祀什麼為什麼祭祀,毫無誠信可言,喚不起參禮者的崇敬之心,反而讓人覺得就是個勞民傷財,逢場作戲的表演。
最後禮還是人與人之間人際交往的方式,世界上每個民族皆然。比如彼此如何稱呼,如何著裝,如何迎送等等,都是禮的規定。孔老夫子說:不學禮,無以立。如果大家都不懂如何處理人與人的交際,沒禮貌和沒教養,既有再高的學位,也是個粗人,俗人。
最後禮還是人與人之間人際交往的方式,世界上每個民族皆然。比如彼此如何稱呼,如何著裝,如何迎送等等,都是禮的規定。孔老夫子說:不學禮,無以立。如果大家都不懂如何處理人與人的交際,沒禮貌和沒教養,既有再高的學位,也是個粗人,俗人。
長篇闊論說了那麼多,我想說錢賓四錢老先生的一句話來總結 “要了解中國文化,必須站到更高來看中國之心。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:禮”從錢老先生這句話中我們能體會到禮就是維繫我們華夏民族的樞紐,而且在我們的生活里不可或缺的。
——淇奧綠竹君
丁酉年三月十九
——淇奧綠竹君
丁酉年三月十九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